金融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一、专业简介
金融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点始于1972年成立的经济系财政金融专业,1986年取得货币银行学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资格,1999年金融学本科专业独立招生,2000年获金融学硕士学位授予权,2002年开始招生,2016年获应用经济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中设立了“金融市场与制度创新”的研究方向,2019年获金融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学位授予权并开始招生。本专业目前拥有专业教师18名,其中有7名教授、8名副教授、3名讲师。其中具有高级职称或具有博士学位的专任教师占比均为83%,6名教师具有海外学习经历,2名博士生导师,17名硕士生导师,2020年获河北省优秀教学团队。本硕士点拥有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金融研究中心,获批国家级、省级科研项目60余项,获得教学成果奖和科研奖励30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20部。本硕士点秉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素养,以科研促教学,突出综合性和应用性,重视实践性和创新性,强化校企合作,形成了服务河北省和雄安新区金融产业改革发展的专业特色,建立了完善的教学管理体系,配备了先进的教学设备,为培养适应现代金融需求的高素质人才提供了保障。
二、研究方向
根据金融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方向设置充分考虑我国金融体系的特色,反映金融实践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金融的创新和实务导向,重视宏观政策分析与数量分析能力的有机结合,强调河北省人才需求与河北大学优势学科的深度融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从业能力。金融硕士专业学位下设三个研究方向:金融监管与政策法规、金融理财策划、金融市场。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6年。
四、培养目标
根据国家关于金融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总体目标与要求,结合我校综合性大学的学科优势,秉持服务社会、助力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雄安建设的宗旨,面向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等相关职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充分了解金融理论与实务,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高层次、高素质、应用型高级金融专业人才。具体要求是:
1.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品行端正、作风正派、遵纪守法;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团结协作精神,积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2.系统学习现代经济学和金融学专业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实务知识,了解金融领域国内外最新发展动态,系统掌握投融资管理技能、金融交易技术、金融产品设计、财务分析、金融风险管理等核心领域的知识与技能,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强的实际业务管理能力,能够有效分析并解决复杂金融问题。
3.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具有健康的身体和心理素质。
4.熟练掌握和运用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和使用专业外语资料从事专业工作,培养国际视野。
五、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金融实务与政策分析能力的培养,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37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非学位课14学分,必修环节4分。课程结构如下: 公共必修课(4学分): 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通用学术英语》等。 学科基础课(7学分): 涵盖《金融理论与政策》《公司金融》《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等。 专业必修课(8学分): 包括《投资学》《金融衍生工具》《金融计量经济学》等。 方向选修课(至少4学分): 设金融监管与政策法规、金融理财策划、金融市场三个方向,学生可根据职业发展方向灵活选课。 素质拓展与学术训练(4学分): 包括入学教育、学术/实践活动、论文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等环节。
六、上课时间、方式与学习年限
1. 授课时间:充分考虑学生工作情况,于周六日或节假日授课。
2. 授课方式:以线上授课为主,结合线下辅助教学的授课模式,灵活安排课堂讲授、案例研讨、专题讲座、实践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强化互动与实操能力。
3. 学习年限: 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含休学)。
七、培养特色
本项目致力于打造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鲜明培养特色,构建了“产教融合、多维赋能”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学以致用,实现职业发展的跨越。
1. 深度产教融合,强化实践应用。采用校企协同育人模式,与河北省内多家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及地方金融监管机构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建“国家级大学生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贯穿学习周期的实习、调研与项目实践机会。 引入案例与项目驱动教学,课程教学大量采用来自合作企业的真实案例,开设《金融危机管理案例》《商业银行经营管理案例》等实战课程,通过“干中学”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金融问题的能力。
2. “双导师”引领,赋能个性成长。为学生配备一名校内学术导师和一名行业资深导师。学术导师负责指导理论学习和学位论文,保障学术深度;行业导师则提供职业规划、实务技能及产业前沿洞察,实现理论与实践的完美互补。 导师组将根据学生的知识背景、职业现状与发展意愿,“一人一策” 定制个性化培养方案,确保学习内容与个人职业路径高度契合。
3. 聚焦区域战略,服务地方发展。课程体系中专门开设 “京津冀协同发展与雄安金融专题”,将国家战略前沿与地方金融改革实践融入课堂,培养学生把握宏观政策与区域发展机遇的能力。 鼓励学生学位论文选题围绕河北省及雄安新区在绿色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等领域的实际问题开展研究,使科研成果直接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定期举办“金融前沿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金融实务专家来校交流,帮助学生洞悉行业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