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首页

通知公告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知公告 >> 正文

农村发展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发布日期:2025-10-11    作者:     来源:     点击:
 农村发展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一、专业简介

农村发展领域是农业硕士所属领域之一,专业代码是095138。主要针对我国乡村振兴的发展需求,以农村及其特定类型区域的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研究对象,利用农村经济、区域经济、管理学等最新理论与方法,探讨农村发展的过程、发展模式、发展机制、发展问题以及发展政策。

本专业遵循立德树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追求卓越的工作主线,推动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多目标协同,为加速农业农村现代化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进程输送高素质专业人才,为建设农业强国做出贡献。本专业面向农村发展各管理部门、农业农村各类组织,培养掌握区域发展、农村公共管理和县域经济理论知识体系,掌握乡村治理和公共管理、经济发展、乡村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乡村振兴各领域方针政策,具备进行规划设计、社会工作和发展建设的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学生应能够综合运用农业产业经济与区域规划领域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分析和解决乡村振兴背景下产业发展、区域规划、生态环境变化、土地利用以及粮食安全等实际问题。

二、研究方向

根据农村发展硕士专业学位培养目标,按照专业学位授权点学科建设要求、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培养方向设置充分考虑我国农村发展的特色,反映农村发展领域对专业人才的知识与素质要求,突出农村发展领域的创新和实务导向,重视宏观政策分析与数量分析能力的有机结合,强调河北省人才需求与河北大学优势学科的深度融合,着力于培养学生的综合从业能力。

三、学制及学习年限

本专业学制为3年,在校最长学习年限(含休学)不超过6年。

四、培养目标

农村发展领域农业硕士应树立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高尚的道德情操,优良的学术作风,高度的社会责任感,能够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知识、能力、素质和人格协调发展,具有相应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理论,能够发现问题的能力;在县域经济发展领域具有相应的创新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和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技术推广活动的能力,能够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能够运用区域经济的工具和工作方法对县域发展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的实践型、应用型和专业型的高层次县域经济发展专门人才。

1.热爱祖国、拥护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吃苦耐劳、联系群众、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备为我国农村发展事业服务的社会责任感。

2.熟悉农村发展领域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正确认识和分析农村发展领域的现实和实际问题;掌握农村发展的理论、方法和工具,能够阅读和综述农村发展领域的中外文文献,掌握论文写作能力;能够运用农村发展领域的理论、方法和工具,对县域经济实际问题进行分析和应对,具有独立承担农村发展领域实际工作的能力。

3.基本掌握一门外国语,能够阅读本领域的外文资料。

4.具有良好的团队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5.具有健康的身体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五、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体系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突出农村发展领域的创新和实务导向,重视宏观政策分析与数量分析能力的有机结合。专业最低毕业学分为28学分,其中学位课19学分,非学位课6学分,必修环节3学分。课程结构如下:公共必修课(4学分):包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通用学术英语》等。学科基础课(5学分):涵盖《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发展理论与实践》《社会调查和研究方法》等。专业必修课(10学分):包括《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会学》《农村公共管理》《大数据分析方法与应用》《乡村振兴案例研究》等。公共通识课(2学分):包括《<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研读》《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等。方向选修课(至少选修4学分):包括《区域经济规划》《区域产业分析》《经济学分析与应用》《土地与中国经济》等。素质拓展与学术训练(3学分):包括入学教育、学术/实践活动、参与案例、科研研究与开发活动、中期筛选、论文开题、论文中期进展报告、论文预答辩、论文评审、论文答辩等环节。

六、上课时间、方式与学习年限

1. 授课时间:充分考虑学生工作情况,于工作日晚上或周六日授课。

2. 授课方式:线上线下相结合,灵活安排课堂讲授、案例研讨、实践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强化互动与实操能力。

3. 学习年限:基本学制为3年,最长学习年限不超过6年(含休学)。

七、培养特色

项目致力于打造区别于学术型硕士的鲜明培养特色,构建“产教融合、实践导向”的培养模式,确保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成长为服务乡村振兴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

1. 深度产教融合,锤炼实务能力。引入案例驱动教学,开设《乡村振兴案例研究》等特色课程,建设乡村振兴教学案例库,采用“案例+情景+体验”的教学模式,深化理论知识理解,锤炼解决农村发展实际问题的能力。课程教学大量融入区域经济规划、产业分析、农村公共管理等领域的真实案例,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 “双导师”协同,赋能全面成长。为学生配备校内学术导师和校外实践导师。校内导师负责指导课程学习、科学研究和学位论文撰写,保障理论深度与学术规范;校外导师来自涉农企业或政府部门,参与实践过程、项目研究及论文指导,提供政策前沿洞察和实务经验,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融合。导师组协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价值塑造、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将个人发展融入服务乡村振兴国家战略,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三农情结与责任担当。

3. 聚焦国家战略,服务区域发展。课程体系紧密围绕乡村振兴国家战略需求设计,开设《现代农业创新与乡村振兴战略》《农村社会学》《农村公共管理》《乡村振兴案例研究》等核心课程,系统培养学生掌握乡村治理、经济发展、乡村建设、社会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方针政策与实践路径。鼓励学生学位论文选题聚焦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乡村振兴等实际问题,使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地方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

上一条:金融专业非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专业介绍

下一条:经济学院2026年接收推免研究生第一批复试名单及复试安排